作者简介:吴革,嵊泗人,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曾任嵊泗县广播站站长,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2004年10月调沙巴足球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任宣传部部长,校纪委副书记。现为学校舟山群岛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1977年是结束文革十年动乱后的第一年,百废待兴之时,嵊泗县文宣队组织排演了越剧《江姐》,在嵊泗县各乡镇、全县各驻军部队所在岛屿、舟山地区各县、冬汛渔场指挥部所在地象山石浦等地巡回演出70多场,观众达8万多人次,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时隔40多年,许多当年看过演出的观众仍清晰地记得那时演出情景,越剧《江姐》中的“红梅赞”、“绣红旗”等唱段一直是许多越剧迷的必选曲。
剧本选
一、《江姐》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
《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一部在中国舞台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歌剧。该剧由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词曲作家阎肃改编,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于1964年登上舞台。《江姐》诞生50余年里,空政文工团先后排演了5次,公演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江姐热,红遍大江南北。据有关新闻报道,当时全国有一百多个不同剧种的文艺团体移植上演,此外,电视台里教观众唱《江姐》、孩子们衣服上印着“红梅”、理发店会推出“江姐发式”,就连“江姐”的红毛衣、蓝旗袍、白围巾也成为了女性眼中的时尚造型。
一台戏,一演就是50年,她就是红色经典《江姐》。在经历了初演的辉煌后,十年文革开始了,《江姐》经历了当时所有优秀文艺作品同样的命运被停演,而这一停就是整整13年。1977年以后,全国各地的许多剧团纷纷复排《江姐》。由于刚粉碎四人帮,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江姐》的重演,在当时受到了最大限度的欢迎,观众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2009年9月演出《江姐》片段剧照
二、文宣队长决策排演越剧《江姐》
嵊泗县文宣队成立于文革时期,文革期间曾排演过两台样板戏——京剧《红灯记》和越剧《龙江颂》。1977年文革的混乱局面刚刚结束,县文宣队在商议下步排演任务时,队长邵德士敏锐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时全国的形势虽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如果排演古装戏还会有一定风险;排演革命传统戏,应该会被各方面所接受。邵德士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邵德士了解到当时南京军区文工团、南京越剧团、南京京剧团已经在复演《江姐》。于是他就与时任嵊泗守备区司令员宋德豪的妻子——姓江的大姐联系,请她出面,写了一封给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康明才的信,(康明才曾任嵊泗守备区政委兼任中共嵊泗县委书记),请康副参谋长为嵊泗文宣队赴南京观摩学习《江姐》提供方便。一切准备工作就绪,1977年夏天,文宣队党支部书记于方根,队长邵德士带领导演蒋钟伟、白爱凤,主要演员孔艺,乐队负责李佛裔等共十余人,冒着高温前往南京观摩学艺。来到南京,联系康明才副参谋长,不巧康副参谋长离开南京到外地检查战备工作去了,后经康副参谋长联络,将此事托付给了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夏天泰,(夏天泰曾任岱山守备区司令员),在夏副参谋长的安排下,文宣队一行十余人被安排到了南京第五招待所。
2009年9月演出《江姐》片段剧照
在南京观摩学艺的十余天时间里,分别观摩了歌剧、京剧、越剧《江姐》,最终确定学习南京越剧团演出的《江姐》。南京越剧团移植并演出的《江姐》,始于1965年,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十姐妹之一的竺水招主演江姐,是传统功底很深厚的剧团。当时复演的《江姐》演员已另换了人马,虽然是第二代艺人占据舞台,但老一辈的影子还在,依然是传统越剧加歌剧的唱腔,竺派越味浓重的旋律贯串全局始终。
根据导演、舞美、音乐曲谱、演员各自的任务侧重,进行对口强化学习。大家一边看,一边记,回到住地听着录音,反复讨论研究每一个细节。导演蒋钟伟作了厚厚一本笔记,将整台戏的调度、场记一一画到本子里,做到烂熟于心。
在观摩学习中遇到的最为纠结的事,是如何把握音乐和唱腔。当时南京越剧团主演江姐的是竺水招女儿竺小招,她音色及音域传承其母亲竺水招的基调,在唱腔的中低区域发挥自如,委婉细腻的韵味引得越剧粉丝们的青睐。不同的是,当时队里确定担任江姐角色的是孔艺,她的音色清亮,音域宽广。如果把南京越剧团竺小招的唱腔让孔艺来演唱,会使她的嗓音优势得不到正常发挥,感情、激情势必出不来。于是一致意见,唱腔必须重新设计。负责音乐曲谱的李佛裔担当重任,他根据孔艺的嗓音的条件,对原来的江姐唱腔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把原来的G调调整为降B调,将全剧的高音升了一度半。又根据男女合演的特点,对其它唱腔和音乐伴奏进行了重新调整,融入了浙江越剧团、上海越剧团的基调,经过多次试唱和伴奏,达到了最为理想的效果。
2009年9月演出《江姐》片段剧照
三、精雕细琢的排练,激情燃烧的演出
南京观摩学习结束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排练。阵容以文宣队原人员为基础,在县里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又抽调和新招收了一批演职员,人员扩大到五十余人。以蒋钟伟、白爱凤、陈秀芳组成的导演组,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演员的情况,不断筛选演员角色,为了最大程度的精简人员,往往一个人要充当几个角色或岗位。
为了使演员们尽快入戏,导演组织剧情讲解,反复阅读、朗读每一句台词,分析台词的含义及其潜台词,使大家了解《江姐》的时代背景,让舞台人物在演员的头脑里活起来。因为许多新招收的群众演员基本功不扎实,队里还每天早上六点到八点进行身段、台步等基本功的训练。为了使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导演对所有动作、台词都要自己仔细揣摩、体会,然后再手把手地教给演员,就这样在反复的叫停和开始、打断和继续中,整台戏不断地完善起来。与此同时伴奏、布景、灯光、服装、效果、道具等各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打磨和排演,终于迎来彩排。当年嵊泗只有一个东海剧院(电影院兼剧院),为了不影响群众观看电影,彩排安排在晚上第二场电影结束十二点以后进行。彩排的消息早就有人传出去了,那天晚上,全部被观众占满了。第一场彩排结束,经过点评分析,决定第二天再组织一次彩排,时间仍定在晚上十二点。第二天的彩排,观众更加踊跃,位置全部坐满外,许多人还带着凳子或站着来观看,观众的热情极大地激发了演员们的演出激情,彩排获得了圆满成功。
彩排结束后,时间也快到了“八一”建军节,县里领导决定演出先慰问当地驻军部队指战员。演职员们以满腔激情连续在马关驻军部队司令部礼堂为部队官兵演出三场,收到了热烈欢迎。接着又在菜园公演三场。在结束了县城的公演后,《江姐》剧组开始了舟山地区各县的巡回演出。8月底来到定海,在舟山剧院演出三场。9月初来到普陀沈家门,原计划演出三场,演出后受到当地群众极大的追捧,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根据观众要求和剧院的意见,开始向社会售票演出,票价为一等票五角,二等票三角,一天演出两场,连续演出了31场。舟山人民广播电台还特意来录制《江姐》唱段,在电台播出,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的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文吉带领相关人员前后7次观看演出。田文吉对大家说,嵊泗文宣队演出的《江姐》,演员队伍整齐,水准高,值得学习借鉴。
当年的演出剧照
在沈家门剧院演出结束后,演职员们带着兴奋和疲惫来到了岱山高亭、东沙、长途等地演出。回到菜园后,又马不停蹄地到全县各乡镇、各驻军部队所在岛屿进行慰问演出。1978年1月底,又随渔场慰问团赴象山县石浦镇,为冬季带鱼汛回港避风的各地渔民演出,一直到春节后才结束整个演出任务回到嵊泗。
嵊泗文宣队演出越剧《江姐》已过去了几十年,但观看过该剧的观众始终记得那时候激情澎湃的演出场景。2009年9月24日在嵊泗县庆祝祖国六十华诞暨海洋文化中心落成典礼文艺晚会演出时,组织方还特意邀请了原嵊泗文宣队的主要演员邵德士、孔艺、张亚维、白爱凤等演出《江姐》片段,晚会节目以歌舞为主,许多观众是冲着《江姐》去观看。计划演出一场,加演了三场。到第三天晚上还是有许多观众因为没有票,等在剧院门口不愿离去,为满足观众的要求,剧院管理人员打开大门,让所有等在门外的观众进场,站着观看。当演到江姐与战友们诀别的场景,在音乐声中,台上台下同声唱起了“红梅赞”。
2009年9月演出《江姐》片段剧照
四、孔艺一腔激情演江姐
在越剧《江姐》里扮演“江姐”的是当时年仅22岁的孔艺, 她塑造的“江姐”,成为最具人气的形象,也是她舞台艺术生涯的一座高峰。孔艺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人们都习惯称她“孔阿姗”,在嵊泗许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姓名,但“孔阿姗”则无人不知。孔艺1956年出生于嵊泗县嵊山镇,15岁就被招进当时的嵊泗县文宣队当演员,在19岁那年还在文宣队排演的越剧《龙江颂》中扮演“江水英”,演艺水平不断成熟,1976年去浙江省艺校进修学习。
红梅赞曲谱
在《江姐》开排前,队长邵德士找她谈话,希望她能主演江姐一角,鼓励她无论是唱功,还是表演的能力都能够胜任。孔艺对演好江姐虽有信心,但作为年轻人,生活环境与革命战争年代的江姐迥然不同,怕难以把握。但孔艺非常珍惜这一机会,她向队长表示,会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演好江姐。在排练的日子里,她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江姐》的剧本反反复复研读了不下几十遍,又通读了小说《红岩》,江姐的形象在脑海里逐渐丰满起来。导演蒋钟伟,音乐曲谱负责老师李佛裔更是给她开“小灶”,一唱一念,一招一式,反复推敲,精心指导。
在《江姐》排练的这些日子里,孔艺始终沉浸在江姐的角色中。因此,无论她的唱段、表演都掌握得比较准确。就在《江姐》带妆彩排的那晚,也许是有点紧张,未能完全投入角色,虽然整台戏过关了,但孔艺对自己的表演不够满意。第二天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重新读有关江姐的资料,细细体会“朝天门码头、华蓥山上、地牢铁窗下”每一处剧情场景;“红梅赞”、“绣红旗”等唱段中的每一句歌词不断在心里默唱,使自己完全地进入到角色里面,终于在第二天公演中获得圆满成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绣红旗曲谱
在《江姐》演出的日子里,孔艺以满腔激情投入其中。当年9月在沈家门剧院演出期间,一天要演两场,大家都十分疲惫。一天晚上演出结束后,孔艺晕倒在舞台后场,送医院检查后,体温达39度多。当时江姐角色未设A、B角,没有人可以顶替演,但后面演出的票子早已售出。正在大家犯难时,孔艺坚决地说,演出不能停,明天我一定会上台演的。每天她上午到医院打吊针,下午、晚上以饱满的精神上台演出,连续一周时间,天天如此,直至完成所有演出任务。
也许是《江姐》丰富了孔艺的艺术人生,在以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她始终活跃在舞台上,在30余部大、中、小型现代和传统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多次获得省、市戏剧表演大奖。
2009年9月演出《江姐》片段剧照
主要演员表
江姐——孔艺
孙明霞——张亚维
双枪老太婆——胡利英
杨二嫂——白爱凤
华为——何夫章、施信夫
蓝队长——周文斯,何夫章
小华——夏亚芬
沈养斋——邵德士
甫志高——蒋钟伟
唐贵山——包仁泉
魏吉伯——王军
警察局长——林大国
乡丁——王国频
蒋对章——周阿国
2009年9月演出《江姐》片段剧照
(10月10日《嵊泗海洋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