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舟山道古】在这里你能看到海岛最美的凤凰屋脊!
本期《老舟山道古》
翁源昌为我们讲述海岛最美的
民居屋脊——凤凰屋脊~
凤凰屋脊
位于白泉镇繁强村协成一弄7号的王氏民居,2010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点。王氏民居依地势而建,呈阶梯式,院落之间都有石板铺就的通道。如今的王氏民居,虽少了些许从前的那种气派,没有了黑漆的大门,钢筋水泥楼房不时挤兑着砖墙木板旧屋,但站在宽大方正的石板道地上,望着那凌空飞翘的屋脊,会有一种平静,有一种寻思。
白泉协成王氏民居天井
诗礼之家,书香传世
繁强协成里王氏家族是白泉的一大巨族,是恪守诗书礼仪、人才辈出之族。王氏家族“自山东迁至定海城中,复自城中徙至白泉”,至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据白泉《王氏宗谱》记载,王氏“肇自周文王庶子毕公高之后代,后分书食采,至秦汉时,氏族始大,支派变蕃。” 清初实行海禁,王氏家族也同样被迁徙浙东内地,王氏十九世孙贡生王昌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白泉王氏篆修宗谱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清“定鼎之初,徙舟山居民于各郡县,我祖宗流离颠沛侨寓于杭,迨康熙二十八年(1689),朝廷始议复,我祖宗重回故土,来守先茔。”
协成里王氏民居墙门
王氏家族自古就很重文,素来以诗书礼仪传家。清道光五年(1825),繁强王氏家族就出了一件光宗耀祖的喜事,36岁的王修允中了顺天举人,后任江西、河南等地知县。在任之中,王修允崇学校讲礼义,教化民众,劝导良善。
贡生王昌科光绪间(1875—1908)在王氏宗祠设私塾,广收学童。民国九年(1920),王昌科曾参与修纂《定海县新志》、《定海县续志》。
散发着浓重文化气息的墙门
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宅门居于特殊的地位,是家族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势等方面的表征,故宅门装饰大多浓墨重彩。王氏民居进入口,前后有两道墙门,第一道墙门与第二道墙门之间有七八个台阶。想象当年前面是一片宽旷的田园,真够有气势。
协成里王氏民居头道墙门背面
“凤凰”脊翼
在协成里的王氏民居,你一定会特别注意到王氏民居那屋脊两头的独特形状,也就是屋脊脊翼。当地人叫它为“凤凰屋脊”,一个非常漂亮的名字。
定海古民居脊翼最显著最有地域特色的就是起翘特征,在定海其它地方我们所见的民居两端的脊翼,翘起的飞檐尾端分叉,一般做成如燕子、麻雀的尾巴,民间称之为“燕尾”或“麻雀尾巴”。但协成里王氏民居,把脊翼两端翘起的飞檐做成凤凰鸟头样子,线条十分优雅,而且连凤凰双翅也雕塑得栩栩如生,这与其它地方有着明显的不同。
如果想进一步追问其文化渊源,这是否与源远流长的鸟崇拜有关?在远古时代的先民意识中,鸟是和太阳紧密相联的,太阳的图像表现为一个圆内画一只鸟,俗称三足乌、金乌,它们是光明的象征,是万物之本。作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浙东地区,其先民一直存在着鸟崇拜,也有许多鸟神话流传。代表长江下游以南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出土文物中就有两件刻有鸟的图案的文物。
白泉协成里“凤凰”脊翼
距今四千年至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也有不少有关鸟的刻纹图案。而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越绝书》,其卷八中有如此记载:“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莫将自使,其故何也?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曰会稽……因病亡死,葬会稽……尚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一盛一衰。当禹之时,舜死苍桐,象为民田也。禹至此者,亦有因矣,亦覆釜也。”其意是说大禹生前有“忧民救水”之丰功伟绩,死后,会稽百姓为其厚葬。大禹为了报答“民功”,就“教民鸟田”, 以免除百姓劳作之苦。
类似这种久远的崇拜信仰观念往往会强烈地在传统民居建筑上再现。我想,协成里王氏民居“凤凰”脊翼造型,表达了他们对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向往,不正是淳朴的乡民对神秘自然的一种崇拜吗?
(2018年5月30日《舟山广电》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