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峙岛上北纬30°0′0″的井水能否沏出300年前传往英国的那杯茶?
北纬30°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它,贯穿四大文明古国,连接世界最高峰和海底最深处,无数令人惊叹不已的古建筑和令人费解的神秘之地都在汇聚在这条线上。
定海盘峙岛,就在这条神秘的纬线上。如今,我们要说的是盘峙岛上的一口古井和一山茶树。
专家测定,这口井恰好位于北纬30°0′0″
海岛上的水井并不出奇,茶树也不算稀有。但巧的是,盘峙岛上的这口古井,据专家定位,中心正是北纬30°0′0″,岛上的茶叶又成为300年前英国早期茶文化的一部分。如此巧合,在千岛之城找不出第二个。
11月2日,舟山日报专家智囊团在定海盘峙岛开展“海洋文化发现之旅”首站活动,探寻盘峙岛上北纬30°0′0″的井水,能否沏出300年前传往英国的那杯茶?
盘峙岛上的清代老屋
祖先留存的水井有个特殊位置
盘峙岛长礁,原是一处岛民聚居的村落,其地名来自一块延伸入海的狭长礁石。如今,岛上居民渐少,一些旧民居也日趋冷落。在一处清代留存下来、已然无人居住的古旧民居旁,一口不大的水井静默守护着曾经那几代人的故事。
专家智囊团的到来,还是打破了这里的静谧。住在附近的老人们闻声走来。得知来意,老人们便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往事。于是,一个横亘数百年的岛民创业故事,便在只言片语之间逐渐成形。
长礁居民的祖先原有四姓,分别是方、陈、孔、应,都是清初开海禁之后,由宁波迁移而来。海岛缺水,这口水井,便是当初四家祖先开凿,以此为日常饮水之源。
如今已是77岁高龄的应连绵老人便是四家后人之一。“我们家祖先来到盘峙,大概有200多年了。 ”老人指了指背后的大山,“上面葬了9代先人。这口水井至晚是100多年前,我太公那一代造的。 ”
据应连绵老人说,其实祖先们早前是住在山上的,务农为生,因为山下有一伙强盗,他们只能据山自守,不敢随意下山,因此早前的生活遗迹也在山上。直到百余年前,地方宁靖,这才到近海的山坳处修建房舍。
与水井一墙之隔,是一处古朴的四合院,占地不小,如今除了一边厢房尚有人居,其他房舍都空置了。但屋脊上高企的雀首、门墙上精致的垂花以及房舍各种雕花装饰,仍显示出当年的富足。知情者说,这是陈家的房子,后人如今多不在岛上,住宅也无人修缮了。
水井的口沿是用一口捣臼改造而成,口径不大,有着一处明显的缺口,并不齐整。当地居民说,这个缺口是被井绳经年累月磨出来的。
专家们现场定位了这口老井的位置,中心处正是北纬30°0′0″。
专家智囊团踏访盘峙岛民居
井水泡茶,口感格外香甜
最先发现这口老井位置特异的,是专家智囊团成员孙和军。
“早前,我是为了做一个课题,去寻访海岛老井的,因此去了不少海岛,也看了大大小小不少的井,但地理位置这么特殊的,还没见过第二个。 ”孙和军说,老井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因为海岛缺水,聚居村落多有开凿水井。因此古井的存在,对研究海岛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而长礁的这口老井,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还生发出了沙巴足球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的故事。
“以前这里住的十多户人家,饮用水都靠这口水井。 ”住在附近的一位老阿姨说,“这井也没什么名字,后来年代久了,都叫它长礁老井头。就仿佛是个地名,一说起来,岛上人都知道。 ”
老井有五六米深,井水清冽,长年不干。应连绵老人说,这几年因为缺少维护,井下有些淤泥。其实老祖宗们当年想得很周到,在井底下埋了一口石臼,能保持水质清澈不污染。
虽然只是专家们现场定位,并非定论,但居民们还是显得很兴奋。老阿姨说,这井水冬暖夏凉,天冷时洗菜不冻手,天热时把瓜果浸在水中,自然阴凉。“虽然现在家里都有自来水,但我们现在还是习惯喝井水,泡茶口感格外香甜。 ”
专家智囊团采访当地知情者
说到泡茶,就不得不说盘峙岛上种植的茶树和出产的茶叶。“现在山上茶树还有不少,都是先人们种的。现在没人采茶了,山上草木丛生,爬不上去了。 ”应连绵老人说。
最初,盘峙岛上的茶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其实已很难考证,但岛上曾经一度有过采茶制茶业。“我们猜想,先民只是种茶来自用的。一方面是祭祖要用到,另一方面能作药用,因此多有种植。 ”专家如此推测。
孰料,在中国、甚至在舟山都不甚出名的盘峙岛茶叶,竟然在远隔万里的大洋彼岸,载入了英国的史册。
300多年前,盘峙茶叶远渡重洋
“这份史料来自英国植物学家坎宁安的信件和日记描述。 ”专家智囊团成员告诉记者。据介绍,“盘峙岛茶叶远渡英国”的历史前不久刚被专家团考证出来。
1700年10月11日,坎宁安以植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新成立的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三重身份,乘坐“伊顿”号商船抵达舟山。
到舟山后,坎宁安立即开展了全方面的科考工作,并于当年11月20日,将信件寄往英国,信中除长篇论述舟山的自然环境、社会风俗、农渔盐业、经济结构等情况外,也描述了他所观察到的茶叶:山顶上长着大量茶树,但是和那些长在多山岛屿上的茶叶没法比……他们生产茶叶,但主要是用于自己消费。
“从信中描述来判断,坎宁安对茶叶的观察和所采集的茶叶标本,都是在距离舟山本岛(定海城)‘对面五六英里外的岛上做出的进展’,他找到的茶叶在山顶上松树丛中的小灌木中生长得很茂盛。 ”研究过这段历史的专家团成员告诉记者,据考证,坎宁安所描述的这座小岛,就是盘峙岛。
现在,盘峙岛上还有“小蛇岙”“大蛇岙”之类的地名,究其本源,很可能是“小茶岙”“大茶岙”演化而来,因为在舟山方言中“蛇”“茶”同音。有专家如此推断。
坎宁安的信件和“一组包含大概150种不同植物标本”的包裹,于1701年7月15日到达了伦敦,其中便包含了采自盘峙岛的茶叶标本。
舟山并非中国茶叶主产区,但由于新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不被清政府当局允许前往其他地区,他们被局限于舟山活动,因而坎宁安只能在舟山进行考察、采集植物标本。
此后的12个月时间,他在舟山详细观察了茶叶的种植、加工等情况,于次年底将考察报告以书信形式寄回英国,这些资料和一年前寄到的茶叶标本等。
盘峙岛能否打造中英海上茶路启航岛
300年前,这些被运往英国的茶叶标本和坎宁安的调查研究,对后世英国的茶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专家团成员进行了进一步考证。
当时,英国对于茶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了解并不深。坎宁安的研究解答了红茶和普通绿茶的区别、茶叶加工、种植等方面的问题。
1701年下半年,坎宁安和船长罗伯茨一起测量了舟山群岛的海道,并将他采集标本、观察茶叶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的盘峙岛,命名为“茶岛”。
1702年起,英国《哲学汇刊》开始刊登坎宁安的书信,随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的考察成果回答了困惑于人们心头的关于茶叶植物学的“东方之谜”,尤其是准确地将红茶和普通绿茶的异同进行了区别。他包括茶叶之内的植物标本,几乎全部进入皇家学会目录,成为目前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
18世纪初,在对茶叶影响至深的英国本土学者坎宁安、欧文顿、坎普费尔出版和再版相关论著后,茶叶在英国很快有了分类,在各地经销商店,人们看到了红茶、绿茶的不同区别,也正是从这一时候起,红茶开始越来越受到英国消费者青睐,茶叶销量开始呈现井喷式增长。
据资料,1700年时伦敦卖茶的咖啡店超过500家;至18世纪上半叶,增加到2500家;到1783年,英国有33778个持有许可的茶叶经销商,至180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62055个。在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的最后几年,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平均为每年330万镑,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和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以至那时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入的唯一东西就是茶叶”。
也因此,18世纪被人们称为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
“英国最早茶叶标本采自舟山这一历史事件,反映的是古代舟山开放、包容的地域历史内涵,是开放舟山、品质舟山的历史底蕴。将盘峙岛打造成中英海上茶路启航岛,则是舟山在推进‘四个舟山’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专家团成员夏重如此认为。
用北纬30°0′0″的井水,沏一杯300年前传入英国的舟山茶,会不会成为盘峙岛一种独特的人文滋味呢?
(2019年11月13日《舟山日报》第3版 海潮人文 http://www.cseac.com/new/hyyj/whtt/201911/t20191114_95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