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的舟山民间“分关书”
群岛文化研究中心 翁源昌
高家分关书
分关书,又称分书,是过去民间分家立户时常用的家庭财产分配处理的一种契约,虽说只是财产分割的一种凭证,然其中内含丰富的家庭伦理现象与观念。本文仅以三则清代晚期舟山民间分关书为例,对近代海岛家庭伦理现象与观念进行一些探析。
一
崇先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舟山民间家族其先祖漂洋过海,筚路蓝缕,创业之艰辛尤甚,大多数家族都是白手起家,历尽沧桑,海岛人对祖先的崇敬尤为笃诚。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势单力薄之普通家族,建祠堂、筑坟茔、修族谱都是家族头等大事,为之竭尽全力。一个家庭当子女成家立业需要财产重新分配时,作为家长首先考虑的是要留出今后建祠、祭祖等家族事务的支撑财产,为显示对祭祖等事务的重视,以及保证相关财产的有效性,分关书的首要条款都是写明用于建祠、祭祖等家族事务的财产分配。
例如,立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夏月的定海马岙高家分关书,对于“上代祀产”“祭祀之轮”“国课之作”(国课即国家税收)具体事项分配以及“周而复始,永不移易”的要求,就列于所有条款之前。
高家分关书还专门辟出“尊先祖祭祀田亩”一项,其中在牛栏丘、路下槌、三分塘里共有祭祀田约九亩三分八厘,以保证今后家族祭祀之用。
立于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的白泉翁亨房分书,同样把用于祭祀祖先之田置于家庭财产分配第一位,其中有“尊祖公祀田”六则,约五亩八分;“尊父母祀田”一则五亩,“尊父母赡养田”三则,约三亩九分三厘。还对祭祀羹饭有具体数字要求,“其承办祀火者,桌上羹饭六荤六素定作十二盆,无得淡薄,倘若淡薄者,备罚原菜一桌”。
马岙高家、白泉翁家二则分关书,对于用于祖先祭祀的财产重视,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海岛民间家族对其祖先的崇拜意识和以血缘为根基的宗族观念,这种崇先敬祖的观念是民间社会和家庭能够保持相对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文化基础。
童乾分书
二
尊长重族的传统伦理家庭模式,是海岛民间分关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海岛舟山,民风淳朴,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相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流传千余年的儒家伦理思想,是海岛传统家庭结构模式的重要文化背景,在维系家庭内部、维系家庭与亲族邻里关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传统伦理思想、传统伦理家庭模式,在民间分关书上也得以充分体现。
历史上,舟山民间大家庭分家立户之事,主要由父母主持,并请母族血亲及本族房长等长辈作为见证人,所分田地、房屋等财产按儿子数作股均分,优劣搭配,以协商或抽签(抓阄)方式进行,先兄长后兄弟,这样的形式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敬重长辈、重视族亲关系的传统伦理文化。
白泉翁亨房分家析产由父亲自己主持,邀集宗亲议分,照股品搭均分,采取抓阄方式。
马岙高家分家析产是在父亲辞世之后,由孟房“和”字辈牵头,与仲房“启”字辈、季房的“和”字辈等儿孙一起“邀集宗亲”,分受产业按照三股品搭均分,采用抓阄方式,分关书上有族里二位“积”字辈和二位亲戚签字。同族长辈和亲友到场,既是见证人,还能起到帮助家庭财产分配公正合理的作用。
翁亨房分书
三
勤俭持家的传统理念,是海岛民间分关书的一个重要内容。舟山民间素以勤劳持家、节俭治家作为家族繁衍生息之根本,都懂得积铢累寸之艰辛,特崇勤俭家风,定海西乡南山夏氏家族祖训中就有“家长理家之法,当以勤谨为先”之语,北蝉北马峙杨氏家族家范中也同样强调“励勤俭以裕资生”。在大家庭将要分家析产之际,作为父母特别希望子女能够传承勤俭美德,以期子孙能够世代繁荣兴盛,故此,在分关书中是孜孜告诫要勤俭持家,不忘根本。
如立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的普陀梁横山的童乾分书,其分书前文中写道:“自分后不许争闹,如有争长论短,如有争吵公议者,不孝也。各人毋得推后,须要齐心协力,克勤克俭,家道兴隆,有余有年,人口亨泰,上体祖宗之业,而下衍子孙之业,摛显先祖之光耀。”白泉翁亨房分书也同样强调:“自分之后,各照分配管业,毋得争长竞短,各宜勤俭起家,光大前人,是我愿也,如有不遵作不孝论矣。”马岙高家分关书中特别指出富裕家境来之不易,要勿忘父母生前嘱托,“各肩其任,而恢先绪以振家声”,分家后各家要“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分关书,作为民间家庭分割财产的一种专门契约,其中所反映的家庭伦理思想是十分显现的,对于我们了解近代海岛民间社会生活以及家庭伦理道德现象,是一份非常难得的历史资料,值得大家珍惜保存。
(2019年10月20日《舟山晚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