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舟山晚报》/《中国海洋文化在线》:​1965年 定海紫微公社插队知青采访录

时间:2018-12-11 15:59:45  作者:  点击:

1965年 定海紫微公社插队知青采访录

翁源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大批城镇青年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全国各地兴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1961年至1978年,定海共有3921名城镇知青分别到公社、农场等地支援农村建设。1965年7月14日,定海50名城镇知识青年奔赴定海西乡紫微公社插队落户,这是定海首批到农村生产大队插队落户的知青。

▍知青岁月 锤炼人生 ▍

1965年7月14日下午,定海知青安置办在原舟山剧院大门口举行了知青欢送大会,并进行了集体拍照留念。胸前戴着大红花的知青们在一阵阵激情高扬的锣鼓声中,与亲人告别,登上了解放军大卡车,前往紫微公社,开始了新的人生经历。

今年72岁的吴兴华,就是当年到紫微公社插队的一名知青,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定海城关竺家弄,1965年,19岁的吴兴华初中毕业后,支援狭门水库建设,到紫微公社插队落户。

吴兴华说,他们这批去紫微公社插队落户的知青,大多数初中刚毕业,年龄以17岁到20岁居多。

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知青来说,农村插队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从未干过农活的知青们,和当地农民一样,起早摸黑,播种、育秧、插秧、除草、耕耘、收割,所有农活跟着老农学,他们戴着草帽,卷起裤腿,每天在田间忙碌。

吴兴华告诉我,刚到生产队时,各种农活大家都是新手,什么都是从头学起,好在生产队对他们很照顾,特别是一些老农民会手把手教他们。

生产队参加劳动,知青们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是当时那些家庭背景有点问题的知青,遇到重活累活更是抢着干,都不想被落在后头。沾一身泥巴,流一身臭汗,炼一颗红心,是当时大多数知青的共同心声。

吴兴华告诉我,1965年开始动工建设的联勤海塘,完全是靠人工建筑,紫微、盐仓、石礁三个公社是出力出工,当时每个生产队都要派人去筑海塘,他也是海塘建筑队伍中的一名成员。记得造野鸭山碶门时,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需要大量石块填筑,拉石头的民工们是昼夜奋战,挖石头,装石头,小板车来回一刻不停。他有一次拉了一天一夜,挣得20多工分,结算钞票是30多元。虽然腰酸背痛,浑身乏力,但还是觉得有价值,证明自己能行。几年的勤恳劳作,知青们个个都成为干农活的好手。

▍火热青春 奋发向上 ▍

男知青能吃苦,女知青也不落下。

今年72岁的丁雅芬对我说,刚到天童大队时,正是农村“双抢”时期,她有1.7米高的个子,割稻时只能蹲着割,一天蹲下来,连站也站不起来。一个月“双抢”劳动,每天累得筋疲力尽,有时晚上要干到8点多钟,回到宿舍,晚饭也没胃口,只想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第二天天还是黑沉沉的,生产队长提着灯来叫大家起来拔秧去。

那时候“双抢”劳动真是苦啊,丁雅芬至今还无法忘记拔秧时被蚂蟥叮咬的情景。每天,天蒙蒙亮,他们就已经在水田里开始拔秧了,没多少时间,就会觉得脚踝奇痛,抬起脚一看,几条好大的蚂蟥已将头深深钻进肉里。以前从没见过这滑不溜秋的蚂蟥,心里虽然直发怵,但也只能壮着胆子,揪住蚂蟥,用力往外拉,望着满是鲜血的双脚,心里是一阵酸痛。

紫微地多人少,有水稻田,有棉花地,还有山地,每天起早摸黑,一年四季基本没休息日子。天气好,在地头锄草,下雨天,在稻田里耘苗。

虽然生活极为艰辛,但是知青们还是很乐观,很豁达,大家住在一起,白天跟队里社员们一起,参加农耕劳作,春天耕地耘苗,夏日锄草耙地,秋季割稻晒谷。到了晚上,大家说说笑笑,有时还会拉琴吟歌,保持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父老乡亲 情深谊长 ▍

知青插队的各个生产队对知青的生活十分关心,尽最大可能给予帮助。

吴兴华说,他们插队的强增大队,大队书记叫应秋根,他勤勤恳恳为生产集体经济着想,在社员中很有威信。他对知青的生活也是嘘寒问暖,关心备至。社员们对知青也是特别照顾,把他们当成自家人一样,各种农活都会手把手进行指导,生活上还给予多方面的照顾。

那时候,生产劳动每天出工很早,一日吃四顿饭,如果在离村较远的田野上劳作,下午点心饭就在田上吃。早上出门,社员们会带几根年糕,到了吃点心饭时,就在田边生一堆火煨年糕,见知青没带食物,他们就会让知青一起分享。夏季大暑时节,早稻要抢收,晚稻要抢栽,“双抢”劳动,任务急,劳动强度大,队里分工也十分清楚,有割稻的,有将稻穗在稻桶上摔打的,然后男劳力把稻谷挑到村里晒场地上,妇女们就忙着晒谷。知青们中饭来不及烧,社员们就会把他们叫到家着一起吃,有时连衣服也会顺便给他们洗了。

社员对知青的那份真挚情谊知青们一直记在心里,返城后,他们有时也会回到原来插队过的村里去走走,社员们遇到难事有时也会找知青朋友帮忙。

▍知青生活 终身受益 ▍

艰苦的知青生活,让知青们的身心得到了锤炼,当年在紫微公社插队的知青,大多数在那里度过了十年多的青春岁月,农村酸甜苦辣生活的磨炼,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农民群众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影响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为他们日后人生的“出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吴兴华对此深有感触,1975年7月他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小岛册子中学当老师,学校生活条件差,教室是庙宇改建的,不通电,晚上学习生活就靠一盏煤油灯。当时学校响应农业学大寨号召,班级与当地生产队结对开展学农活动,有一次组织学生翻耕草籽田,正是年末隆冬,天气十分寒冷,田里结着薄冰,吴兴华卷起裤脚,脱下鞋子,赤脚走向田里带头干了起来。学生们见老师这样,也学着纷纷下田。

吴兴华说,如果没有知青那段艰苦的生活经历,可能自己也做不到这样。

陈宝根说,他后来的人生经历与知青生活所培养起来的意志非常有关系,初中学历的他,通过自学,拿到了会计师职称,他还曾经受杭州长征学校邀请去讲课。如果没有经历过知青生活艰苦的磨炼,可能达不到现在的人生阅历。

陶静波、丁雅芬也表示,她们后来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想起那段知青生活,鼓起生活的勇气。知青生活,成了他们的人生历练。

(2018年12月9日《舟山晚报》第5版 千岛文史/中国海洋文化在线:http://www.cseac.com/new/zs/qdsh/201812/t20181209_907564.html)

沙巴足球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海天大道268号 邮政编码:316021 EMAIL:zimc@zimc.cn
浙ICP备06019498号        

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