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有1390个岛屿,但很多小岛远离大陆,风浪大时靠岸不便,有时还会冲跨岸堤,用电用水也是难题。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吸收这些海浪的能量用于发电,既保护堤岸,也便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当这个念头涌入船舶工程学院韦家础老师的脑海,便挥之不去。他与同事们开始着手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绘制图纸。经过好几年的潜心研究,近日,他设计的一种近海波浪能量转换利用装置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波浪能是一种可再生清洁新能源,但我国对于波浪能的研究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乘船时常见的、漂浮于海面的航标灯,就有利用波浪能供电的。”
据韦老师介绍,目前已有的各种近海波浪能量机械转换装置中,普遍存在着波浪能量吸收、转换效率低以及不能自动适应潮位涨落的技术问题。而他发明的这个装置是利用摆式浮筒作为波浪能量的主要接收体,提高了转换效率;采取折叠式臂架结构,能够自动适应潮位涨落,具有减少海水侵蚀、避免海洋污泥和附着物的不利影响等优点,提高了运动可靠性。
“这是我们申报的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海岸线防波发电装置》的一项成果,是我和陈永芳、董明海、张海玲、王静飞几位老师团队合作的结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既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需要,也是希望以此引领学生创新。”
韦老师说,下一步他们也将积极与商家联系,希望让这项发明得以实际应用。“船舶电站、港口场桥等机电类专业课程中都会涉及到发电的内容,如果有资金投入,让装置从图纸变成实物,斩波发电,不仅利于岛民生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教学的场所,提高学习趣味和效果。”
韦家础老师(左三)带领学生在企业调研
据学校科研处处长汪益兵介绍,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意见》,将专利创造、标准制订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要求同等对待。一直以来,学校也在努力引导教职工结合学校专业开展科研工作,面向企业、社会需求,解决生产一线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科研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成效。
“以前我校师生获得专利以国家实用新型居多,近几年来,学校教师申报并取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已日益增多,逐步形成了一种重视科技创新、积极申请专利的良好氛围。”(宣传部 科研处)
|
|
附件:
|